Computer Peripherals / 電腦週邊
-
真·電競當然要有RGB囉!Razer Project Hazel電競概念口罩新登場
雖然今年的CES 2021因為疫情關係所以沒辦法像往年那樣的飛一趟拉斯維加斯的展場來實際參加活動,但各家的新產品仍舊按時間的一一露出,除了幾大廠商有特別單獨的推出了線上記者會之外,其實許多知名品牌也都紛紛的將最新產品放上了官網、或是直接透過影片跟玩家分享,這次小編要放的就是Razer的新產品:Project Hazel電競概念口罩。 如果要說Razer跳出來做口罩這件事情,其實早在去年3月就已經開始改造工廠以利生產口罩這項工程了,記得在去年6月中、站上就已經有針對一文做過介紹,而在此屆的CES 2021上頭則是看到更新一代的Razer口罩登場,看來是做口罩做出心得了,不只醫療用的軟口罩,連最擅長的「電競」風格也要加進去,看看這新出爐的「Project Hazel電競概念口罩」,有沒有覺得戴上去之後已經可以出去跟Zombi僵屍幹架了呢? 跟之前只是蓋上雷蛇圖案不同,這次的「Project Hazel電競概念口罩」其實與其說是口罩還不如說像個防毒面具更貼切,從官網介紹可以發現到,官方原意是打算打造出一款N95等級的呼吸器(醫療級),結果成品就是大家目前看到的樣子囉! 官方號稱「世界上最聰明的面具」,基本上就是面罩本體、配上可拆卸呼吸器與紫外線燈充電盒組成,當然其中也少不了具備RGB電競風格的設計,除了內建有麥克風跟放大器可以透過VoiceAmp技術讓使用者發出的聲音更為清晰,不會出現因為戴上口罩後導致的互相交流問題外(聲音失真、聽不清楚),由於採用了透明設計的方式,其他人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配戴者的面部表情,而不是像現在使用的口罩般、整個臉部都包覆住無法分辨誰是誰。 由於Project Hazel具備很高的細菌過濾效率(BFE),並且還有很高的耐流體性,因此可防止大液滴口水飛濺等問題,配上設計的可拆卸呼吸器能夠調節氣流(避免二氧化碳積累),還可以過濾至少95%的空氣中懸浮顆粒等,另外,提供的特殊充電盒還設計了紫外燈,使用者可以在充電時一併透過紫外燈作消毒殺菌的動作。 這組概念電競口罩還具備有弱光模式,一旦在黑暗中就會自動亮起,便利使用者即便是在陰暗處也能夠清楚表達想法,至於內建的強大Razer Chroma RGB核心,除了提供1680萬種顏色和系列標誌性效果外,也創造出獨特的個性化潮流特色! 想要嗎?防水、防護、防菌多合一,還能bling bling的閃閃惹人愛,雖然還不知道哪時候會正式開賣、也還不知道正式售價,但相信已經很多玩家迫不及待的想要戴上來個RGB Party了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CORSAIR K10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實測開箱,4000Hz極速反應、雙滾輪豐富功能!
電競潮牌海盜船(Corsair)推出的電競鍵盤向來以其紮實的作工、華麗的RGB燈效而收穫無數粉絲,而繼先前推出的K95鍵盤之後,海盜船新款的K100 RGB旗艦鍵盤終於將型號邁向3位數的新時代了。 這款K100 RGB電競鍵盤在一公布的時候,就以其極具辨識度的外型和相當全面性的功能而吸引擄獲眾人眼球,也讓小編又吃土的好一段時光才終於將它入手,究竟這款鍵盤有什麼樣的魔力甘願吃土也要來上一把,就讓我們趕快開箱來一探究竟吧! 這款K100 RGB延續著海盜船鍵盤的頂級用料,整個鍵盤的底部外殼採用經過髮絲紋處理鋁合金材質,配上中央鏡面的狀態顯示面板與LOGO,凸顯出尊爵不凡的氣質,果然很有Corsair的設計風格啊。 不過若要說整個鍵盤最吸睛的地方,莫過於鍵盤整體按鍵配置了,除了延續K95的音量滾輪和6顆自訂按鍵之外,K100 RGB還在鍵盤的左上角加入多功能快捷轉盤,玩家可以透過按壓中間的按鈕切換不同的功能後,再用轉盤進行操作像是上下捲動、放大縮小、切換應用程式等功能;玩家如果像小編一樣在打電動之餘,還會進行一些影片剪輯、繪圖創作的話,就能透過轉盤來快速捲動時間軸、調整畫布大小/方向等功能,讓操作變得更加流暢便利。 只是根據小編的體驗,這顆快捷轉盤的阻尼比較高,且因為比較靠內側的關係,若想單指捲動會比較費力一些,改用雙指轉動的方式會比較順手些。另外中央的按鍵則是比較鬆動,輕摸就能感受有種翹翹板的感覺,為避免是因為人品太好爆發中槍、小編搜尋國外媒體的介紹後,確定K100 RGB鍵盤都是這樣設計,所以玩家如果也入手的話還請放心使用。 K100 RGB除了在按鍵佈局上新增了轉盤外,海盜船也順應電競鍵盤的設計趨勢,替換掉了過去慣用的硬質手托,改為了包覆人造皮革的記憶海綿,表面的特殊紋路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觸感,海綿的柔軟度也是恰到好處,靠在上面就好像是讓手腕躺在彈簧床般的舒適。 同時安裝方式也從過往的安裝/拆卸較為麻煩卡扣換成了只要輕輕一放就能固定的磁吸式設計,並且整體的磁力強度控制得相當得當,小編使用期間即使進行激烈的操作或是短距離的挪動鍵盤,手托也不會因此滑動或拖落。 當然K100 RGB的好料可不是僅止於周邊而已,作為鍵盤最核心的按鍵也是用心打造,鍵帽的部分使用了雙射出成型的PBT鍵帽,略帶磨砂的觸感不僅觸感舒適、較不易沾染指紋外,同時也具備耐磨損的特性,減少鍵盤在長時間使用後出現字體掉漆的可能。 而且鍵盤還在包裝中提供了WASD與QWERDF的替換鍵帽供玩家依照自身的主力遊戲類型作替換,這兩組鍵帽在顏色與觸感上都與其他鍵帽做了差異設計外,還刻意的讓鍵帽帶有特定角度的傾角,讓按鍵按壓時更符合人體工學,減少在關鍵時刻因手忙腳亂而錯按技能的可能。 至於鍵帽之下的鍵軸部分,K100 RGB主打的訴求就是要快上加快,在軸體的選擇上有招牌的Cherry MX Speed銀軸外,與自家全新開發的CORSAIR OPX光學軸,身為愛嘗鮮的小編,入手的版本自然是就是後者囉! CORSAIR OPX光學灰軸的觸發鍵程僅有1.0mm,觸發力道則為45g,而在手感上則與銀軸非常相似,都是直上直下、無段落感、音量飽滿(誤)的設計,且為了滿足光軸超快超靈敏的觸發判定機制,K100 RGB還加入了AXON Hyper-Processing來大幅度提升鍵盤的處理效能,使其原生具備4000Hz的輪詢率與按鍵偵測的能力,足足是一般鍵盤的四倍之多,這樣的組合使鍵盤的的觸發間僅有超短的0.5ms,其反應速度之快真的會讓小編在體驗時候有一種手還沒到,按鍵就偵測到的錯覺呢! 最後,買海盜船的產品,怎麼可能會沒有華麗的RGB燈效呢!K100 RGB不僅每一顆按鍵都有獨立RGB燈可以自由設定外,鍵盤外側也配置了44區的RGB燈條,玩家可以iCue同步程式設定與調整燈光和按鍵功能,而且因為K100 RGB換上了處理性能更強的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使鍵盤能同步處理器最高20層的燈效,讓燈光能夠在鍵盤上更流暢自然地進行轉換。 海盜船推出的K100 RGB將有著獨立多媒體滾輪、多功能轉盤、快捷巨集鍵,再配上光學鍵軸、磁吸式軟墊手托和華麗RGB燈效,可說是幾是將目前市場上所有能夠用上的鍵盤配置通通給放了上去,使K100 RGB有著一把抵多把、多元的功能性,讓玩家不論是在電玩中、工作中還是在日常操作,都能帶來便利高效的輸入體驗,成為能夠滿足全方位需求的頂尖產品。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不用再擔心買到爛線材了,HDMI 為HDMI 2.1線材推出專屬認證
為了配合HDR、8K和高螢幕更新率的需求,HDMI組織推出能夠支援8K@60 Hz或4K@120 Hz的HDMI 2.1規範,雖然說目前市場上支援的硬體周邊還相當稀少(而且還貴到靠#),但為了確保線材在支援越來越多顯示功能後也能穩定輸出畫面,同時順便解決目前市面上HDMI線材版本與品質混亂的問題,HDMI組織將為HDMI 2.1的線材推出Ultra High Speed HDMI線材認證標準。 Ultra High Speed HDMI 2.1是基於現有HDMI 2.1標準做出更嚴格定義,想要能獲得認證,除了線材要能夠支援新一代影音必備4K、8K解析度輸出外,也必須要能完整提供HDR、VRR(可變更新率)、eARC(增強音訊回傳通道)功能,讓未來的4K電競螢幕、8K超高畫質電視和其他視聽產品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除此之外,Ultra High Speed HDMI 2.1也針對線材的頻寬和抗干擾能力做出保證,讓線材能夠不受Wi-Fi、藍牙和其他電子信號的干擾,並提供不小於48Gbps最低傳輸效能。 最後,通過這項驗證的線材也將具備直接供電的能力,讓HDMI線也能夠像USB、Thunderbolt那樣可以在輸出影像的同時,也同步為設備充電,省去過往還需要額外插電源線的麻煩。 當然,有了認證之後,也需要對應的標章才能解決線材的版本混亂的問題,所以HDMI組織也終於要對包裝做出和線材設計做出了要求: 首先,包裝一定要貼有Ultra High Speed HDMI 2.1的認證貼紙,且此貼紙會有雷射防偽標籤和QR Code,並提供Ultra High Speed HDMI認證程式供玩家查詢;另外,線材和包裝本身也都要清楚的印上「Ultra High Speed HDMI Cable」字樣。 除了為新世代8K解析度設計Ultra High Speed HDMI認證外,針對現今主流的4K內容,HDMI組織也推出「HDMI Premium」認證,要求線材需要能夠提供不小於18Gbps的頻寬,好滿足4K@60FPS的影像輸出需求,並且也同樣將要求通過認證的線材需要在外包裝上貼有防偽標籤和字樣。 所以玩家要記得認好標示,下次入手線材的時候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別買錯啦!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0Gbps高速傳輸,j5create JCD375 擴充集線器開箱
隨著科技的進步下,從筆記型電腦、迷你電腦到平板、手機等等,這些小巧便利的3C產品,相信對於許多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不過也受限於小巧空間的關係,通常在I/O上不會設計太多的連接孔,造成玩家們想要一次連接多種裝置時,可能需要買個HUB來擴充。 j5create為了解決這項困擾,推出了許多相關產品,而小編近日入手了j5create所推出的JCD375多功能擴充集線器,來帶大家看看JCD375有甚麼特別之處吧! JCD375外觀採用灰銀的鋁製材質外殼包覆,相當時尚有質感,長條狀的設計在收納上更加簡便,實際大小為長寬高126.5x32.6x12.2mm,重量為90g。 從體積的大小 設計、搭配提供的功能性,基本上作為對應筆電之類的擴充使用,在隨身便利性方面是相當不錯的。 I/O的部分,9合1的JCD375提供了一組HDMI(4K 30Hz影像輸出),兩組USB Type-C Gen2(資料傳輸10Gbps/電源輸入最大100W),三組USB Type-A Gen2(資料傳輸10Gbps,其中一組支援BC快充,最大輸出1.5A),而連接設備端是採用USB-C來做連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設備端的USB-C需有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才能做影像輸出,快充的部分設備本身也需要支援PD 2.0或3.0。 此外,JCD375提供了兩組擴充套件,分別為USB-C to SD/micro SD讀卡機(支援SD4.0 最高讀寫速度可達到312MB/s),與一組USB-C to RJ45網路孔(10/100/1000 Mbps),達到真正9合1集線器,而擴充套件也可以在設備上直接使用。 整體看下來,j5create JCD375外觀上保持了一貫時尚風格,而不管是在資料、影音、網路傳輸也都能一機搞定,擴充方面,4個USB擴充孔已經足夠日常使用,對於只有一個輸出USB孔的行動裝置來說,還可以直接透過JCD375來充電,甚至支援快充功能,讓JCD375不僅美觀又相當實用,對於近日在找集線器的玩家們來說,j5create JCD375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密閉性太好?!AirPods Max在長時間配戴下耳罩內會累積大量水滴
這個月初Apple無預警正式發布了首款自家無線耳罩式降躁耳機AirPods Max,外型上加入了Apple Watch的設計概念,整體顯得相當簡潔有質感,很有蘋果的風格。 內在更是搭載蘋果設計的40mm雙環型釹磁鐵動圈單體,與自家的H1晶片,提供適應性等化功能、主動式降噪功能、通透模式與空間音訊效果,另外也同樣有自動切換、音訊分享與啟動Siri等功能,完全承襲了AirPods系列強大的降躁性能與對蘋果的完整支援性。 AirPods Max定價高達新台幣18,490元(這價格很蘋果!),但還是有不少果粉搶著訂購,台灣目前從官網下單預計要最快至明年2月左右才會到貨(每個顏色到貨時間不同)。 不過近日國外的部分使用者對於這款旗艦級耳機有些不滿,主要是因為只要長期戴著AirPods Max,耳罩內就會有一顆顆由水氣累積而成的水滴,甚至已經多到影響耳機內部感知器運作,更擔心長久使用下來會對耳機本體造成損壞,畢竟AirPods Max並沒有防水功能。 其實這類耳罩式耳機本來就很有可能會因為耳朵出汗加上較大的溫差而讓耳罩內水氣形成水滴,屬於相當正常的水凝結現象(並不是潮到出水XD!),不過透過網友提供的圖片來看,AirPods Max內的水滴量確實不少。 先不論這是戴多長時間所累積的量,簡單推測蘋果可能為了讓AirPods Max達到最好的降躁效能,整體耳機、耳罩的密閉性相當良好,導致水氣幾乎無法排出,才都累積在耳罩內。當然,使用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不管如何,不少3C產品確實還是需要適時、適當的保養,才能保持良好的使用壽命(尤其像AirPods Max這種高單價商品,誰也不希望買沒多久就壞掉…),目前官方回應是只要拿紙巾輕輕擦拭即可,據用戶們表示AirPods Max的耳罩也不算難拆卸,果粉們想要有長久的良好聽覺體驗,只能養成定期清潔的習慣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8K金打造、只有最貴可以形容,Caviar推出客製化AirPods Max要價108000美元、折合台幣破300萬元
我大Apple才在2020/12/8發布最新版的頭戴式無線耳機AirPods Max,當初要價台幣18,490元時,相信許多玩家應該會「哇」一聲,因為相比自家的AirPods Pro來說可以買上2組還有找、甚至已經連同AirPods Pro與HomePod一起買也一樣有找,比起許多名牌大廠的耳機簡直就是不遑多讓,只是如果聯想到4顆輪子就要賣上20,900元台幣的售價,似乎AirPods Max也沒多貴嘛! 如果真的這麼想,那就太小看Apple跟土豪間的連動了,一向以打造超頂級奢華風為主的又出新招了,雖然隨便去官網看看都覺得沒有一個產品是買得起的,但是除了一堆只能欣賞的iPhone 12系列手機之外,Apple新推出的AirPods Max當然也沒落下,直接上鱷魚皮加18K金,只能說貧窮限制了小編的想像力,沒有最貴、只有更貴,你以為台幣18,490元就很貴嗎?No No No,這款客製化版本的AirPods Max一組要價108,000美元、折合台幣破300萬元,這真的不是小編這種領死薪水的阿宅可以碰的呀! 不過買不起沒關係,咱們欣賞欣賞圖過過癮就好,這東西小編就是砸鍋賣鐵、剁100次手也買不了,等於頂著一台特斯拉在頭上跑,真心覺得有錢人的日常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 目前推出的版本有白色、黑色兩款,都是採用鱷魚皮包覆,配上G750(就是18K金啦),不論是白色的典雅高貴或是黑色的神祕貴族氣氛,都能彰顯使用者的不凡身分與地位。只是小編在想,如果真的敢戴著這組AirPods Max出門,會不會被搶?但是買得起的大哥、誰敢搶呢?小編已經不想繼續想下去了,還是乖乖工作比較實在,買的起標準版那隻18,490元的AirPods Max就已經偷笑了。 至於官網上還有即將發布的黃金版PS5,那個價格也還沒公佈,看看連手把都是鱷魚皮包覆,小編搶的到標準版PS5就要感謝天地了,這種高檔品還是過過眼癮就好了!(萬一有網路上高貴的大德仁兄有買了這種東西的話,小編很樂意幫您開箱的,真的,而且免費)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65%配置、2.4GHz無線便利攜帶,隨時隨地開戰的好選擇,ASUS ROG Falchion無線機械式鍵盤入手玩
無線鍵盤、滑鼠、耳機等電腦周邊已經有好一段的歷史,少了線材的便利性相信讓不少人相當喜歡,不過在早些年因為延遲的關係,對於需要即時反應的遊戲玩家們相當不便,所以幾乎都不會選擇無線周邊來打電動,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下,無線延遲的問題已經逐漸獲得改善,許多廠商也紛紛將無線的技術放到電競周邊上,讓遊戲玩家們也能體會到沒有線材的便利性。 ASUS在這些年來在電競市場蓬勃發展,推出了許多相關產品,旗下ROG品牌更是許多玩家們的信仰,而這次小編拿到了ROG最新推出的第一把65%無線機械式鍵盤「Falchion」,主打65%尺寸配置以及2.4GHz低延遲無線傳輸技術並保留了機械式鍵盤的手感,雖然無線電競滑鼠、耳機已經行之有年,但無線電競機械式鍵盤確實還不多,到底這把65%+無線+機械式組合的「Falchion」能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呢?馬上就來大家為開箱看看吧! ROG Falchion鍵盤不但把原本右方數字鍵移除,就連上方F1-F12鍵區與ScrLk、Home、End等按鍵也一併整合至FN功能鍵中,在盡量不縮減單顆按鍵大小的情況下,能確實的縮小整體鍵盤面積,達到全鍵僅68鍵的65%配置,詳細尺寸為305x101x38.5mm,而連接介面也採用無線設計,少了線材收納的麻煩,加上鍵盤本身重量只有520g,讓玩家在攜帶上相當輕鬆便利,隨時隨地都能開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OG Falchion的部分按鍵鍵帽(Ex:空白鍵)的大小有做調整,玩家若想更換一般客製鍵帽需要注意這部分。 ROG Falchion於鍵盤左側提供一塊觸控板,玩家可透過這塊觸控板來調整音量及確認剩餘電量,相當直覺,內建的電池提供最長達450小時的續航力,不怕遊戲玩到一半就斷線,另外還提供快充,只要充電30分鐘,就能使用最高32小時(RGB關閉下)。 ROG Falchion採用USB與2.4GHz無線兩種連接模式,在使用2.4Ghz無線連接模式下擁有1ms的超低延遲,讓玩家能即時操作,不受延遲干擾。 另外,ROG Falchion還附上了聚碳酸酯材質的鍵盤蓋,讓玩家在不使用鍵盤時依然能保持鍵盤整潔,避免入塵(對於懶得清鍵盤的玩家是一大福音XD!),並提供相當不錯的保護,打翻飲料也不怕。 有注意到正面四個腳墊了嗎? 沒錯!這個鍵盤蓋還能墊在鍵盤下,在外出時就沒有空間占用上的疑慮,鍵盤蓋側邊也都有做相對應的開孔,墊在鍵盤下使用時也能方便使用。 ROG Falchion採用了耐用的PBT Doubleshot鍵帽,其稍微粗糙且不容易沾指紋的特色,讓小編相當喜歡,鍵軸的部分採用了德國Cherry MX RGB紅軸,其軸體為45g的觸發力道、4mm的驅動距離以及2mm的觸發距離,按起來與一般機械式鍵盤沒有差異,維持清晰、順手的手感,另外還提供了紅、茶、藍、銀四種鍵軸來讓玩家依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此外也提供即時錄製巨集功能,全鍵除了Caps、Windows、Fn等按鍵以外,其餘皆是可編成按鍵。 除了鍵盤本身內鍵的燈效外,ROG Falchion也支援了無線AURA Sync、Armory Crate,軟體內提供了許多燈效可以選擇,並可同步所有AURA Sync的設備,若覺得內鍵的燈效還不夠有特色,還可使用AURA Creator來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個人燈效風格。 在整體使用過後,Falchion的按鍵配置還是要習慣一下,並且對於需要即時使用F1~F12鍵的玩家,可能就不太適合使用這把鍵盤。不過在上手之後,使用上就與一般機械式鍵盤一樣清晰好用。 另外在2.4GHz無線連接模式下,幾乎沒有延遲感,即便是遊玩需要即時反應的遊戲也沒有問題,也因為65%的輕巧配置搭上附贈的鍵盤蓋在攜帶上真的相當便利,對於需要四處攜帶使用但又想要保有機械式手感的玩家來說,ROG Falchion絕對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之一。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真的出現了!蘋果自家首款耳罩式降噪耳機AirPods Max正式登場
相信各位果粉們對於AirPods系列肯定是相當熟悉,雖然作為一款耳機,AirPods音質上絕非頂尖,而且在2016年剛推出時更是有不少惡搞迷因圖出現,不過在實際使用過後,AirPods不但擁有真無線耳機的便利性,對於蘋果自家產品的整合性,至今依然是其他牌子無法比擬的,也因此受到不少用戶們的喜愛。 先前就有不少蘋果要推出耳罩式AirPods的傳聞,不過在今年幾場發布會中都一直沒有消息,讓玩家們一度認為可能延期了,不過就在昨日,蘋果無預警正式發布了該產品,命名為AirPods Max,是首款蘋果自家的無線耳罩式降噪耳機。 據官方消息,AirPods Max在外型上提供了太空灰色、銀色、天藍色、綠色與粉紅色五種顏色可作選擇,頭戴部分使用了不鏽鋼頭帶框架與透氣頂部網面,耳罩採用了網狀織物包覆記憶海綿,整體設計相當明顯是以舒適度作為主要考量。 而看到按鈕設計時是不是覺得似曾相似呢?沒錯,蘋果將Apple Watch的設計概念導入到了AirPods Max上,透過這顆「數位錶冠」可以控制音量、暫停/撥放/選擇曲目、接聽來電與啟動Siri,而旁邊長條形按鍵就是ANC按鍵。 再來硬體規格部分,AirPods Max搭載由蘋果設計的40mm雙環型釹磁鐵動圈單體,讓總諧波失真在整個可聽範圍都維持在不到 1%,每個耳罩內也與AirPods二代、AirPods Pro一樣搭載了蘋果自家的H1晶片,提供該晶片可提供適應性等化功能、主動式降噪功能、通透模式與空間音訊效果,另外也同樣有自動切換、音訊分享與啟動Siri等功能,完全承襲了AirPods系列強大的降躁性能與對蘋果的完整支援性。 雖然耳罩式的AirPods Max並不像耳塞式、入耳式的AirPods系列能有相當便利的小巧體積,不過在電池容量上就有相當大的優勢,據官方宣稱,在開啟主動式降噪功能與空間音訊效果時,提供高達 20小時的續航力,存放於耳機套時更會進入超低功耗狀態,協助省電。 AirPods Max台灣預計於明年初販售,官方售價為NT$18,490,以這個價位來說可以說是維持一貫的蘋果價(當果粉就是錢包要夠厚QQ),不過對於果粉們來說,需要一款比AirPods、AirPods Pro音質更佳、沉浸感更深,並同樣擁有對蘋果完整支援性的耳機,或許AirPods Max就會是首選,相信不久後就能在路上看到不少果粉戴著AirPods Max四處趴趴走了XD!,小編自己也相當期待這款蘋果自家首款耳罩式耳機的實際表現。 (意思就是APPLE快點送來測試這樣小編就可以玩到了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OG Delta S電競耳機實測開箱,跨越音樂與電競堅實壁壘的優質選擇!
「NO MUSIC,NO LIFE」,這句話不僅傳頌多年,也成為許多人生活與生命的寫照,而在人體與音樂之間,最親密的關係就來自聽覺,我們可以從音響或是耳機來獲取各類型音樂的聲響,但曾幾何時?用在電玩上的電競耳機竟然也能拿來聽音樂了? 打從電競耳機問世以來,除了炫炮的外觀以外,在性能上,一直都是專攻於遊戲細節的呈現,例如說,FPS遊戲中的槍響聲、腳步聲等等,因此在音樂音質的表現上,可能會稍嫌不足,畢竟For Game與For Music是不同的取向,這也是一貫以來,訴求電競定位的耳機說可以聽音樂會被追求聲音品質的玩家所調侃的原因之一;但電競界的潮牌ROG,似乎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在接續先前推出的多款耳機版本之後,決定打破玩家們的既定印象,推出了世界第一款支援MQA技術的電競耳機「ROG Delta S」,直接向音樂界宣戰!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有好幾個系列,除了效能以外,連外觀也大不相同(有興趣的玩家上一下就可以看到滿滿的各款耳機版本了),而其中,Delta系列的外觀是屬於相較低調的款式。 同樣隸屬於Delta系列下,新推出的Delta S則是維持與原本Delta的類似外觀,但Delta S則是更精進了一些特色,下面就讓小編跟大家開箱介紹一下這款新版本囉! Delta S在頭帶設計上,以人造皮革作全包覆,在視覺上,對比塑膠與金屬的設計,來得不那麼尖銳刺眼,並且在頭帶調整上,還分成10個刻度,每個刻度都帶有一個頓點,在調整上輕鬆愜意,像小編是個大頭王,也戴得相當舒適,甚至在重量上,Delta S只有300公克重,在長時間的佩戴上,也不令人感到疲乏。 耳罩與耳墊方面,則以D字型作為設計,並輔以人體工學設計,將每個耳罩裡的驅動器,在安裝時略將角度傾斜12度,能夠緊密貼合玩家們的耳型,並讓配戴的舒適感提升到滿檔,並且在這個D字上,還纏繞了一圈RGB燈效,並且配合Aura Sync RGB應用程式,能夠提供超過1680萬種顏色組合供玩家自訂。 在耳墊方面,更是採用ROG獨家的Hybrid技術,並且還附贈了備用耳墊(也太貼心),原本裝置是比較具有彈性,方便清潔的纖維蛋白質皮革材質,非常適合在旅途中使用,而另一種則是以蛋白質、織物網所製成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材料厚實但透氣,非常適合長時間遊戲。 更加柔軟透氣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能讓玩家隨著季節更換,確保配戴的舒適度。 然而,雖說是D字型外觀,但Delta S在兩邊的Hybrid耳罩上,都刻有信仰之眼的圖騰,但小編一直覺得,那不僅僅只是D字外觀設計,而根本就是信仰之眼的概念延伸吧? 但Delta S畢竟還是電競耳機,左耳罩後方有兩顆控制按鈕,上方為RGB燈效控制,下方則為撥動式的音量鍵,這樣一來,即使玩家們正在遊戲裡大戰,也能及時調整音量。並且隨包附贈了一支3.5mm的麥克風,能接在左耳罩上的外接麥克風孔,但可千萬別小看Delta S的麥克風。 ASUS AI降噪麥克風不僅通過Discord和TeamSpeak認證,還在降噪性能上,能夠減少超過5000萬種背景噪音,像常見的點擊滑鼠或敲擊鍵盤的背景噪音,最多能將低95%,同時保留且維持使用或錄製時的人聲聲波,讓玩家們的聲音能夠準確且清晰地傳達給隊友或觀眾。而最有趣的是,在前述所說的Delta S的RGB燈效設定中,在玩家們利用ASUS AI降噪麥克風時,還能讓RGB燈效隨著講話的聲波閃爍、跳動。 而Delta S在與平台的連結上,因其連接線孔為USB Type-C,因此除了PC以外,玩家們還能跨平台連接Mac、手機、甚至是家用遊戲機上,包含Switch、PS 5,讓玩家靠一支Delta S就能走天下,但如果玩家們的USB Type-C埠突然不夠用,或是臨時需要使用Type-C埠,那也不要緊,Delta S隨機附贈了一條USB 2.0轉接頭,無論如何都能讓你的Delta S隨時處於工作狀態。 那為什麼小編在前面會說,從什麼時候開始,電競耳機也能拿來聽音樂了?沒錯,就是從你買了Delta S這一刻開始! 規格方面,Delta S具有領先業界的QUAD DAC 4核心技術,並搭載了Hi-Fi級ESS 9281 CODEC晶片,QUAD DAC技術中的4顆DAC核心,在可聽頻率範圍內的低頻、中頻、高頻、超高頻中分別作處理、運算,再將四個訊號組合在一起,並且內建了獨家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其配備了音頻訊號的轉換技術,從而產生更清晰的聲音,且Delta S還具備了20-40K Hz的頻率響應,在低音方面的表現將會令人驚嘆,帶給玩家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聲音饗宴。 而為了確保以上技術的完美執行,並提供完美清晰的音頻給玩家,Delta S中獨特的ASUS Hyper-Grounding技術,能阻絕電磁干擾,呈現純淨、無雜訊的完美音質。 重頭戲來了,為什麼小編會說,電競耳機也能拿來聽音樂?因為Delta S中還有一項嵌入式MQA Renderer技術,可以連接到MQA的核心訊號,並完成MQA檔案的解碼「展開」,讓Delta S成為世上第一款支援Master Quality Authenticated(MQA)的電競耳機。 但別忘了,Delta S本體還是一款電競耳機,因其4顆DAC核心的QUAD DAC技術,Delta S可以呈現前所未見的130 dB訊噪比,將遊戲中的敵人腳步聲、槍擊聲細節一一呈現,讓玩家們除了能提供玩家們在聆聽音樂時,送上無可挑剔的細膩音質外,還能從Delta S中所表現的聲音細節裡,找到戰場上的致勝之道。 光說不練假把戲、紙上談兵幹不了大事,既然Delta S的本體到底還是一款電競耳機,因此遊戲中的聲音細節表現絕對少不了,而身為世上唯一支援MQA播放的電競耳機,小編講得天花亂墜也無法深刻體會它的威能,因此小編特地申請了專門播放FLAC無損音質的串流音樂服務TIDAL的帳號,來實測一下Delta S在音樂方面的表現。 下面小編也透過遊戲與音樂來驗證一下這款Delta S的實際表現,那就看看小編的實測吧! 在遊戲測試上,由於最近小編在玩《軒轅劍7》,這一代《軒轅劍7》所有的配樂都改成真正管弦樂器演奏,在音效上比歷代都更加突出,而在武器與怪物的碰撞所呈現出來的音效也相當不錯,因此拿來和Delta S打頭陣試試。 相信玩家們都知道,遊戲中的洞窟音效表現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靈、一種是陰森,而這兩種的Reverb效果都非常的強,而這也是營造沉浸感的一種方式,當然,對於遊戲中所想呈現的Reverb效果,本體還是電競耳機的Delta S都非常完美地還原了遊戲廠商所賦予的效果,對於追求沉浸感的玩家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一般廉價耳機在遊戲音效的呈現上,如果稍微轉大音量,就會產生一種撕裂感,在聽覺上也會有一種塑膠感,不過就算把音量轉得再大,即使武器的撞擊聲、怪物的叫喊聲等等,Delta S都不會對玩家的耳朵產生撕裂的感覺。 而Delta S的訊噪比高達130 dB,這肯定要拿FPS遊戲來測試,不過小編在玩《末日之戰Z》時,Delta S所還原的音效非常真實,從腳步聲就能知道隊友在身後的哪個方位,而且左聲道與右聲道的聲音表現也相當平衡,不會一邊大一邊小,但小編不是FPS專業玩家,用Delta S聽腳步聲來辨識隊友有多遠的技巧,只能靠玩家們來嘗試了。 題外話,小編在測試的時候,有更多的時間,其實是被隊友的腳步聲嚇到。(哭啊,耳機太好也不行) 小編不才,剛好也會彈奏幾項樂器,因此在選擇音響或是耳機上非常刁鑽,平時小編所用的是鐵三角的監聽耳機PRO5MK3,為的是能聽清楚各種樂器間的表現,但缺點就是在音色表現上略顯偏冷,而拿這次拿Delta S來和小編常用的耳機做比較,雖然定位與用途上都不太一樣,但在無損音樂的呈現上,想必不會差到哪裡去。 小編為了測試Delta S低、中、高三頻之間的平衡,在TIDAL上選了來自蘇格蘭的後搖(Post-Rock)樂團Mogwai的第9張專輯《Every Country's Sun》。 透過長時間反覆聆聽的測試下,整體而言,Delta S的三頻表現都非常的紮實,但有個前提,小編從小聽搖滾樂長大,而以小編的標準來看,低頻略顯鬆散了一些(純粹是個人偏好),但對一般玩家們來說,Delta S的低頻表現算是中規中矩,應該會相當舒服,不至於穿破耳膜或是太過零散。 既然要驗證音樂表現,當然也不能只測試單一張音樂專輯,所以小編也另外挑了一張來自美國的九O年代傳奇樂團Nirvana的專輯來測試看看,因為Nirvana樂團這張《Nevermind》專輯,有許多歌都用了大量的貝斯失真效果,因此小編才選來測試Delta S在音樂細節上的表現。 在低頻與鼓聲的交疊上,貝斯是個很容易被聽眾忽略的樂器,即使加上失真效果也不會被發現,但如果仔細聽、或者用好一點的耳機的話,會發現貝斯失真效果在聽覺上有一種彈拉金屬條的感覺,而Delta S就是小編口中的好耳機,在細節呈現做得相當好,專輯裡那首「Breed」,Delta S非常完整地將綿密的貝斯失真效果的傳達給聽眾,真的值得讚賞。 聽完音樂後,Delta S也具備有AI降噪麥克風,但降噪這技術用說得太複雜,不如直接用聽的吧。 這裡小編特別做了對比,透過實際聽的感受比較準確些。下面有Delta S與某家產品的實際錄音比較(其實是硬ㄠ了影音組的高檔錄音專用麥克風),聽聽看就知道囉! SadDante · Delta S耳機麥克風降噪測試 SadDante · 某家的電容麥克風測試 在測試結果上,Delta S應該是將人的聲波控制在某個頻率上,進而達到降噪的目的,雖然拿來跟錄音專用的電容麥克風比較有點失公平,但在降噪這方面而言,用來聊天或者與隊友溝通走位再適合不過。 如果要對這款Delta S做個總結,小編當然也是要不免俗的提一下這款電競耳機的特色,包括了精美的訊噪比,在遊戲音效細節的表現上相當驚人,使得玩家能輕易在FPS戰場上讓敵人有去無回,加上AI降噪的麥克風,不會因為環境噪音壓過自己的聲音,而讓正在激烈溝通中的隊友聽不清楚戰術協調,但除了電競本命之外,具備QUAD DAC技術,並且支援MQA無損音質播放的Delta S,則是打破了耳機在電競與音樂用途之中的壁壘,誰說電競耳機不能拿來聽歌,Delta S就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5V7MiB58I&feature=emb_title ▲ROG Delta S的官方影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OG Strix Scope RX機械電競鍵盤超線性手感實測開箱,獨創自有光學紅軸、RGB魔幻燈效!
隨著電競產業的盛行,機械鍵盤也跟著水漲船高,更何況Cherry MX軸的專利過期也令各大廠以之為基礎、紛紛推出自家的改良式機械鍵盤,當然在自有軸方面的投入也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承襲先前在鍵盤領域的布局,ASUS除了之前採用的多款Cherry MX版本之外,也推出了首款擁有自有軸的光學機械紅軸電競鍵盤,納入在ROG品牌之下,這款「ROG Strix Scope RX」可以說是ASUS經過重新設計了軸體、軸心架構,並輔以ROG多年來耕耘電競產業的豐富經驗來做微調後的產品,號稱將會讓玩家在操作與手感上都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境界。 既然官方都這麼強調了,小編入手之後當然是要好好的體驗一番囉!不囉嗦,先來開箱吧~ 這款「ROG Strix Scope RX」的外型與前一版ROG Strix Scope RGB其實十分相似,小地方有做了一些微調,像是原本的類髮絲紋上蓋也改以霧面鋁合金設計,讓RX版本的質感更加提升,相對性的穩重感也比較強烈些(重量感),搭配上同樣採霧面設計、裸軸風格、移除了倉頡印字的ABS鍵帽,以及在鍵盤靠近手腕的部分有個充滿肌肉線條的折角設計,將ROG身為電競霸主沉穩且俐落的氣勢散發的淋漓盡致。 當然重點還是有別於先前採用的是Cherry MX鍵軸的設計、RX版本則是以獨創的自有光學紅軸為主角,具備1ms瞬時回饋與1億次鍵擊壽命,讓玩家可以享受穩定不晃動的鍵擊體驗。(官方宣稱從驅動阻力到鍵壓比都精心調教過) 另外的其他特色就是具備了USB 2.0連接埠、可順便為玩家的手機或其他外設充電或儲存資料用,尤其是加寬2倍的Ctrl 鍵、提供玩家在執行「蹲伏」或其他指令精準時不會誤觸,內建隱形鍵功能、一按下即可隱藏所有視窗並切換靜音(這個功能根本就是辦公室密技),還有Quick-toggle快捷鍵、能快速切換功能鍵與媒體鍵,另外還有領先業界的IP56防水防塵功能、就算飲料不小心打翻在RX身上也不怕,泰山崩於前而RGB依舊在變,霸主果真還是霸主。 一般採用紅軸的機械鍵盤,屬於輕手軸,且無段落感,觸發係數大概45CN左右,並且有著高速觸發感應速度,回擊的反饋磅數也很輕盈。但RX除了這些之外,更加深入地改良了紅軸這些特點,相較傳統紅軸,ROG RX的光學機械開關利用獨特的空心方形桿,以及四個角閂和穩定器來消除按鍵擺動,並將出力偏差值減少了五成左右,能讓玩家在鍵帽的不同部位下點擊鍵盤時,都能讓鍵盤接收到一致的力量反應,使其鍵擊壽命進而達到1億次。 且ROG將多年耕耘的電競經驗,並經過大量研究與測試,將RX自有光學紅軸的驅動點達到1.5mm,敲擊瞬時回饋甚至只有1ms,將原先就有極高觸發反應速度的紅軸,提高了不只一個境界,幾乎在按下去的時間就立刻獲得了反饋,而在觸發上的力道上,RX將初始力道降到40CN,可以防止玩家們不小心按錯鍵,再也不會將閃現按成了點燃,且驅動阻力也降到了55CN,能將敲擊的聲響降到最低,看誰還能說你打字很大聲。 除了移除倉頡印字,讓造型變得更加簡約、俐落之外,左下的Ctrl鍵也加寬成傳統的2倍,並縮小了討人厭的開始鍵,讓FPS玩家簡直不要太幸福。而位於右方的Fn鍵只要加上Ins鍵,就能啟用Quick-Toggle快捷鍵功能,並且還能以Fn鍵和其他各鍵做搭配組合,讓玩家隨心所欲地切換工作或遊戲模式。 當然Fn加上開始鍵的防鬼鍵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大家以為這樣就沒了嗎? 在RX上最獨特的是那位於F12的隱形鍵,上面還刻了一個披著斗篷的人物頭像,按下之後能馬上縮小所有程式並且轉為靜音,看謎片的時候……啊不是,關鍵的時刻能立即保護玩家們的隱私,而且再按一次就能再次切回原本的使用畫面。 電競產品要有RGB,已經變成玩家們和廠商們的共同默契了,身為電競霸主的ROG怎麼可能不讓RX搭載! RX搭載了Aura Sync技術,玩家們可以到華碩官網下載Aura應用程式,然後以Armoury Crate自訂RX的RGB顯示,以色譜及動態光譜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專屬鍵盤,讓敲鍵盤就像在鍵盤上玩節奏電玩一樣。也因為Aura系統,RX還能和其他有搭配Aura系統的產品同步,打造出華麗炫目的遊戲環境。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ZU0x1pzzs ▲ROG Strix SCOPE RX自定義RGB燈效與鍵擊聲音測試(意外出賣了可愛的美編同事正妹XD) ROG製作電競鍵盤已行之多年,現在終於把觸手伸向自有軸的開發,並在傳統的紅軸上做了根本性的改良,無論是鍵擊反應或是反饋,RX的光學機械紅軸都將紅軸帶向了另外一個次元,加上ROG一貫的科技感與肌肉流線設計,並輔以能夠自訂RGB的Aura系統,加上ROG耕耘多年的電競經驗作為調整,相信能讓喜好電競的玩家們對RX愛不釋手。 至於使用體驗感這部分,ROG Strix Scope RX的飽滿鍵擊聲,不會打亂玩家與遊戲之間的節奏感,然而不僅僅只符合電競需求,小編認為,以其低噪音的音量表現,其實拿去辦公打字用也頗合適。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純血Cherry原廠茶軸手感、80%輕巧尺寸不占空間,Cherry MX Board 1.0 TKL RGB鍵盤開箱評測
- 宛如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傳授Wi-Fi 6使用真諦,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神速開箱
- 畫面由聲音掌控,Razer Hammerhead True Wireless Earbuds開箱
- HEDT最強64核心處理器現身!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開箱評測
- 蘋果迷好物推薦,j5create USB Type-C多功能擴充卡JCA374開箱實測
- 2020 PCDIY組機指南!新的一年該如何組新電腦就靠這篇,三種預算完美組機
- 2020開學筆電挑選指南、Intel 10代9代8代傻傻分不清楚?!最新9台學生最適筆電推薦一次搞懂(上篇)
- 2019夏季電競螢幕採購指南!10款市售版本解析、下手前務必參考
- 主流機械軸體橫向介紹,你也可以是挑「鍵」大師!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介紹篇】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 USB 4.0規範出爐! 傳輸頻寬達40Gbps! 可「選擇性」相容Thunderbolt 3標準